『怎麼讓孩子喜歡學注音符號?』
前一陣子遇到一位家長,他跟我問到:『我家裡的老二現在幼稚園已經升大班了,但他還是很不喜歡寫注音,也不喜歡看書,…怎麼辦?』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大凡學習都應該要按部就班、循序漸進,有沒有什麼是孩子要先學的,才能讓之後在閱讀、書寫上學得更好?
Yes!想要讓孩子順利地進入閱讀與書寫的學習,想要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興趣而非排斥,必須先豐富孩子的「口說語言」(Spoken Language)經驗。
在語言學習上,「口說語言」是進入「書寫」與「閱讀」的預備。所以口說語言經驗閱豐富,孩子進入書寫與閱讀時就會越有興趣。
當孩子一進入我們的環境(教室),我們就會開始給予孩子口說語言(Spoken Language)。教室的物品、各個區域的名稱、教具名稱、以及在禮貌與禮儀(Grace and Courtesy)上的基本應對,我們都一一跟孩子透過語言來介紹、示範。
透過語言,我們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熟悉新的環境,更能讓孩子將家庭環境與教室環境做連結,令孩子產生安全感。
語言不但是人類表達所思所想的重要媒介,更是幫助孩子建構人格的重要管道。0-6歲的孩子,正值吸收性心智期及敏感期,對語言會特別敏銳。孩子不但會在這期間吸收大量的詞彙,同時更會習得在口語會話上的正確語法(Context of sentences)、以及不同詞彙的正確排列順序(proper order of the words in a sentence)。
我們要如何協助孩子在這段時期的發展、豐富孩子的口說語言能力呢?
1. 基本原則就是:給予孩子大量聽、說的機會。環境內的所有物品名稱,只要是孩子不熟悉的,我們都可以透過『三段語言教學法』(Three Period Lessons)給予孩子;
2. 另外引導者(老師)/成人在環境中給予的韻文、歌謠、故事等,或者是個別、小組以及團體的不同主題討論,都能豐富孩子的詞彙、及增加孩子的理解及表達能力。
3. 但最重要的,是引導者/成人必須創造一個自由、開放、尊重、且能促進孩子發言,表達自己的環境,讓孩子覺得在這裡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安全的、是被允許的、是被尊重的。
4. 切忌營造一個權威、有壓力的環境,令孩子不敢多言,擔心動則得咎,以致壓抑了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意願,逐漸影響孩子往不健康的方向發展,形成偏態(Deviation)。
我們成人在環境中的用語、態度、以及表達方式,都是孩子學習的楷模;因此我們必須時常注意及反省,在與孩子對話時:
1. 我們講話的速度是穩定的、還是急躁的?
2. 我們的聲音是溫和的、還是刺耳的?
3. 我們的語氣是尊重的、還是權威的?
4. 我們的音量是適宜的、還是太小聲或太大聲的?
5. 我們的用語是簡潔的、還是冗長的?
6. 我們要表達的意思,孩子是否能完整理解?若不是,原因是什麼?下次要怎麼修正自己呢?
7. 我們的表達方式,能否吸引孩子注意?若不是,原因是什麼?下次要怎麼修正自己呢?
8. 當我們聆聽孩子說話的時候,是用什麼心態?
i. 是尊重、同理的?
ii. 還是對立、批判的?
9. 我們有沒有允許孩子把話講完,再表達自己的看法?還是,我們會打斷孩子的話呢?
10. 我們是否有耐心地聆聽孩子?並給予中肯、公平的回應?還是我們只是敷衍了事?
前兩天在一家診所裡面,看到一幕讓我心碎的情境。
有一個孩子跟爸爸進去看完診之後,從醫生的小房間衝出來,抱著正在櫃檯跟小姐邊聊天邊看雜誌的媽媽。因為孩子還很小(大概才一歲半),所以只能抱著媽媽的腿。我看到這位孩子邊抱著媽媽,邊用臉頰去觸碰媽媽的小腿,看得出來孩子剛才是受到了一些驚嚇,所以現在藉由這樣的動作來安撫自己、並尋求媽媽的慰藉。
但沒想到,這位媽媽竟然用眼尾斜視著她自己的孩子跟他說:『喂,妳是誰呀,我認識你嗎?幹嘛啦?喂!你很煩耶!…』她邊用冷漠的語氣回應孩子,邊用腿甩開自己的兒子…
看到這一幕,我當場眼淚都掉下來了。這位孩子在當時是多麼的希望得到媽媽的溫暖與擁抱,但他的媽媽卻連這些許的愛都不願意給他。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『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。』耐心地聆聽孩子想要跟我們表達的心聲,並給予真誠的回應。
從中,孩子不單會學習到如何表達自己,更將會學習到如何聆聽別人,從成人身上學會尊重別人的對話方式,促進其社會性行為發展同時,也讓孩子更獨立、更有自信。